

第一點是說信創也好,其他領域的應用也好,大量的應用需求,它的性能已經天花板,不是說將要到達天花板,而是已經到了天花板,我的體會是很深的。15年離開工作崗位,自己買了一個新的計算機,15年的時候已經不是最新的,是之前幾年的機器,結果到今年鍵盤上一個鍵壞了,我也不修,又買了一個機器,這個機器只有2200塊,結果發現我在使用的過程中,它的CPU的使用基本上就在20%左右,我怎么用也沒到過30%的使用,而我的手機現在是mate10,是17年的款式,已經快三年,我想我再用兩年三年,它的性能我能用它百分之十幾的性能就不錯了,20%的性能想都不用想。

然后從平衡的階段再往后走,因為技術不斷的發展,人的認知和對象系統本身的性能,本身這件事情要處理的東西,決定了它的天花板。所以需求對性能要求的天花板在逐漸的增加。也就是說到今天再往后還會有一些應用,它需要新的技術,尤其是在感知數據處理的領域,還需要用更好的技術來支撐它。所以是這樣的一個發展的關系。


比如互聯網公司處理量的需求,事物的邏輯觀點,和我們很多金融企業的應用系統,不能說誰更復雜,誰更多一些,但顯然互聯網公司的架構比傳統領域的(比如說銀行)的重大的應用,顯然架構是不一樣的,那么為什么架構會不一樣,或者架構會怎么走呢?我們說需求,用不同的技術架構實現,那么它的架構路徑思考方式是有很多的,比如沿既有的架構擴充,這是懶人做法。
第二是輕結構轉向重架構。這樣的有嗎?很少,但是還有。因為在各種各樣的集中的時候,我們會先假定我集中起來以后,就需要有更強大的服務器,更強大的集中處理能力,所以會有輕架構向重架構轉化的這種可能,然后更多的重架構轉向輕架構。
當然集中不等于重架構,重架構一樣可以有輕架構,互聯網公司是集中的,但它用的是輕架構,所以我們更多的將重架構向輕架構轉換,這是從技術的角度看。
其實不僅如此,我們還可以從業務本身去看,也就是說我們通過調整業務流程的路徑,使得業務流程中連接比較松的關系,從合在一起變成拆開。
其實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是,比如有大量的客戶大量的數據一起來,有寫的操作和有讀的操作的流程,我把他切分,對重架構的依賴馬上就減下來,是大幅度的減輕。其實我們的很多事物,比如說銀行事物本來就是高度并行的,也就在寫的時候完全可以高度并行的。為什么非要你來一起?是沒有必要的。
把義務路徑之間的關系解構。也就是實際上你要集中,要高性能,你就把這樣的流程的邏輯和業務之間的邏輯拉到一起,你要走向輕型的并發的,你走你就把它解構,而通過后面的方式再重組出來。那就架構就不一樣了。所以我們說IT的技術架構,同樣的細節可以用不同的架構,有著不同的路徑,


也就是說新架構和構成新架構的的產品要素,技術能力,以及具體的產品性能和應用之間,要形成一個正循環,在初始前提下,在應用的環境中,通過正循環實現不斷的提升。是三方共同提升,我們這個環節中有一個斷裂出來,我們這件事情就做不下去。為什么這樣說?也就是說我們對面向應用的產品技術要素的產品,我們需要有新的思路,我們需要有深的思路。
吳軍的浪潮之巔,大概我們很多人都看過,尤其是IT領域的人,在里邊介紹了很多企業比如SAP, Google、Facebook這樣一些企業的成功案例。
在這里邊我用了7個領域:芯片、操作系統、數據庫、重要的應用和搜索軟件、社交軟件、蘋果的設備和應用模式連接在一起的這樣的產品。

先說芯片, Intel差不多就行。 我說我離開工作崗位以后,我買了第一個計算機,買了之后我就再也沒上過網,一直是單機工作,然后過幾天就會發現一開機芯片要求聯網,為什么芯片要求聯網?我們很多人就想到了是安全問題,其實我可以告訴你,不是安全, 是Intel要通過網絡來收集這臺計算機上對芯片應用的數據是去干什么?是為他的芯片的完善提供真實的場景。 所以英特爾的芯片是在初始架構之下建立了如何收集用戶場景信息。如何在這個架構上構造可擴充的這樣的平臺,來實現了持續完善。所以在X86的芯片里是有小程序,因為原來的架構已經不能包容使用的各種場景的對性能調整的需求,所以他通過用內置的小程序來實現優化。其實微軟的操作系統,大家都很理解,它就是用我們用戶的使用經驗,來持續改善。其他的也是如此。
在這里邊有好多因素,其中有三個關鍵的要素,第一個要素是一個團隊,團隊要能夠有初始的技術路線,然后要有一個好的商業模式,是要為那兩個關鍵要素負責的,不要以為它是為我們使用用的,是為他那兩個要素服務的。要有完善優化的根據使用場景來完善優化的方法工具。
好,接下來 我們通過這樣的方式提供技術產品服務,努力的壟斷市場。為什么要壟斷市場?是因為他在第三個地方回饋的利潤和提供場景的知識和事實,他這兩個東西比競爭對手要強。所以這三者之間是如此緊緊相扣,這三個環節缺一個都不行,所以創新模式,我們必須重新思考,好,報告就到這兒結束,謝謝大家。